


1.安全生產責任制度
有限空間作業企業須全面建立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作業現場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作業人員、監護人員、應急救援人員、作業方案審批人員、有關部門安全負責人等安全生產職責。
2.管理制度
涉及有限空間作業企業須建立有限空間作業相關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有限空間作業審批管理制度,作業現場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安全培訓制度,應急管理制度,外包作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機構與安全人員管理制度,危險作業安全管理制度(如:動火作業、臨時用電作業、高處作業、密閉狹窄/狹長空間作業等),安全防護、檢測設備設施及應急裝備(設施)管理制度、安全投入管理制度等。
3.培訓教育
涉及有限空間作業的企業主要負責人(或安全部門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必須具備相應的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知識和管理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具有風險辨識能力、知道自救和互救知識。
企業必須對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等進行專項安全培訓教育。培訓內容應包括: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和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規程,檢測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作業前的危險源辨識和風險管控狀況、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及自救和互救知識等。從事風險較高的專項有限空間作業,相關人員的培訓教育應經過考試,方準上崗。
有限空間作業前,作業現場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應對作業人員進行現場培訓(或安全技術交底),內容包括:作業任務、作業方法、作業流程、作業方案(含規定使用的工具、設備、材料和勞動防護用品)及救援計劃;作業過程的危險有害因素和風險程度判定;基本的急救、互救知識,事故防范措施等。
4.管理臺賬
必須建立完善的有限空間管理臺賬,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臺賬應包括: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記錄、作業方案的審批記錄、人員培訓記錄、檢測記錄、發包方監管記錄、應急演練記錄及事故管理檔案。
5.風險管理
涉有限空間作業企業,必須對本企業的有限空間進行辨識,確定有限空間的數量、所處位置,采取適宜的方法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風險分析(檢查表、LEC法等),判定作業風險是否可能導致的缺氧窒息和富氧、硫化氫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罚氨剑┲卸?、爆燃、其他危害(觸電、機械傷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燙)等。建立有限空間作業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和風險評估管理臺賬,并及時更新。作業前應當對作業有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安全措施,并納入有限空間作業工作方案。作業方案
1.方案編制的要求 作業前應根據有限空間作業工作要求、工藝流程、工作環境以及所使用的設備設施等人、機、料、法、環等多方因素,分析作業過程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 根據相關的法規要求,對作業過程可能存在或導致缺氧窒息或富氧、硫化氫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其他?;罚氨剑┲卸?、爆燃、其他危害(觸電、機械傷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燙)等事故類別;以及有毒有害環境(毒氣、富氧、缺氧、火災、爆炸或其他)、被吞噬或傷害的危險(干/濕物料致使進入者受困、機械傷害)、內部結構危害(傾斜走道、腳/手羈絆、陷阱、預留孔洞、坍塌、物體打擊、其他危害)、其他危險(電器、噪聲、振動、運動物件、過冷/熱、通訊不暢、其他危害)等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識別。 根據危險有害因素類別及事故風險,確定作業人員和作業工藝(方法)及流程(順序);規定具體的消除、控制危害的安全技術措施和安全監管要求,作業過程應使用的檢測設備設施以及檢測要求,作業人員應佩戴的勞動防護用品和佩戴要求;規定該項作業的項目安全責任人、安全監護人、應急救援人員及特種作業操作人員;明確該項作業的應急響應措施、人員自救和互救要求。 明確檢測的時間、地點、氣體種類、濃度等記錄要求。 2.作業方案審批 要采取有限空間進出口“上鎖掛牌”管理等硬性控制進入措施,未經審批同意,不得進入有限空間。 有限空間作業方案應由具有安全技術審核能力的安全技術負責人進行審核、批準后,辦理工作票/證與操作票/證,方能實施作業,具體作業由持有操作票/證的人員負責。
作業安全
1.作業前危險告知 作業前應將有限空間作業方案和作業現場可能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和應采取的防控措施告知作業人員。 2.作業管控措施 有限空間作業應當嚴格遵守“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作業開始前,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必須全面準備到位,相關作業裝備以及應急救援裝備必須全面備齊。 作業前先對有限空間采取通風措施,對氧氣、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氣體、可爆粉塵)、有毒有害物質濃度進行檢測及二次檢測,其檢測結果應符合相關標準;檢測的時間不得早于作業開始前30分鐘。有限空間內盛裝或者殘留的物料對作業存在危害時,應在作業前對物料進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換。 作業前清點作業人員和工器具;作業人員與外部有可靠的通訊聯絡;監護人員不得離開作業現場,并與作業人員保持聯系;存在交叉作業時,采取避免相互傷害的措施。 作業前對出入口進行檢查,保持出入口暢通,對安全防護設備設施、應急救援設備、工具和通訊器材等進行使用前的檢查(監測)。 作業前應采取關閉閥門、加裝盲板、封堵、導流等隔離措施,阻斷有毒有害氣體、蒸氣、水、塵?;蚰嗌车韧{作業安全的物質涌入有限空間的通路;應斷開或盲板隔離與其相連的附屬管道;封閉作業區域并擺放相關安全警示標志。 作業過程應采取通風措施,并對有限空間作業面氣體濃度進行連續監測。當通風設備停機、有限空間內含氧濃度低于或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高于限制時,須立即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報、撤離作業現場。作業中斷超過30分鐘的,再次進入有限空間前,應再次進行通風、檢測,符合相關標準后方可進入。 檢測人員初次進入危險環境檢測時,應配備隔離式呼吸防護設備;作業環境存在爆炸危險的應使用防爆型通風設備、移動式機械通風設備;禁止使用純氧通風、固定機械通風、作業者站在上風側作業等。 作業場所內的電器設備應符合相關標準,對可能存在可燃性氣體、粉塵的場所,電氣設備應符合防爆要求。 作業場所內可能存在的機械碾壓、鉤掛、卷入、撞擊及其他機械傷害的,作業人員的頭部上方、周邊范圍內應設置相應的防護設施(如防護頂板、護欄、軸端防護罩及其他相關防護等)。 作業場所存在灼燙、高溫等危害的,必須在對作業場所進行冷卻后,檢測作業空間內的溫度達到工作標準,方能進入作業??赡馨l生淹溺、坍塌、掩埋的作業場所,應穿戴救生衣,采取防坍塌的支頂措施。 作業場所為井道施工時,在高處作業處應設置防護網、短暫休息的臨時平臺、攀爬固定把手以及其他安全防護設施。 地下有限空間、狹長管道作業空間、密閉空間、排水管道以及危險性較高的有限空間作業場所,作業區內應設置監護人員,保證作業人員供氧量的充足及通訊設施(或人員緊急呼叫)的暢通,在內作業人員必須遵守標準規定的作業時間。 存在毒性、窒息性氣體的作業場所,采用通風措施后仍需較長時間作業的,在30分鐘之內的作業可佩戴正確的隔絕式呼吸防護用品或者選擇適合的濾毒罐;產出30分鐘的作業,須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根據作業空間存在危險有害因素的種類和危險程度,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法規和標準要求的勞動防護用品、并監督作業人員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應配置正確,并定期進行檢測、校驗。 監護者在有限空間外全過程持續監護、跟蹤作業者作業過程、實時掌握檢測數據、適時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信息溝通,發現異常時,立即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報,并協助作業者逃生。監護者應勸阻任何未經許可的人員進入作業區域。 作業人員發現異常情況時,需采取正確的行動應對緊急情況。 作業完成后,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應對作業現場進行清理,將全部作業設備和工具帶離有限空間,監護人員應清點作業人員及設備數量,在確認有限空間內無作業人員和設備遺留后,關閉出入口,解除作業區域封閉措施,并撤離現場。